道姑李莲翠下部漂泊北美二十六
- 旅游常识
- 用户投稿
- 2024-01-09 08:31:42
二十六
在美国这个国际大环境来研究日本历史,提供了比在日本国内更宽松的研究立场和观察角度。许多海外的日本史学者正是看上了这一点,才能够利用在美国学术界的畅所欲言,大胆对日本史研究提出了同国内不同的研究出发点。中村康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到美国,成为一个在伯克利的日本史学者的。
中村康平说,自从中国七十年代中期结束了文化革命,开始改革开放,对世界敞开大门之后,日本史学者、日本的人类学者对日本人起源的研究兴趣同中国大陆的西南民族紧密挂上了沟,进行了更惊人,也是更大胆的历史探索。
最先引起连锁反应的是在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了他的新学说“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受这个观点的影响,此后,在整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为了探索自己民族的起源,日本列岛兴起了长久的“云南热”,前后持续了长达十来年时间。
鸟越宪三郎提出这个观点三年后的1982年,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一批批著名的日本学者带领着研究人员直奔云南,他们踏入了滇南的西双版纳密林中,进行了艰苦的实地社会考察。探索在云南这片偏僻、古老而广袤的红土高原上,怎么会演变孕育出了日本人祖先的历史发源地。在这批著名的学者中,自然少不了最早提出这一学说的鸟越宪三郎先生。
1984年2月23日,在云南实地考察之后,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三郎教授又进一步大胆的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对这一发现反复解释说:“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在这同一年的夏秋时节,鸟越宪教授再次率领考察队抵达云南,这一次,随行考察队前往云南的有大约三十余名日本各界的著名学者。
1988年9月,日本一批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他们的目的就是拍摄一部《日本人的起源》的电视片。紧接着,在日本列岛掀起的“云南热”风潮也达到了最高潮。受了日本学者的影响,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先后对日本人提出的“倭人起源于云南”、“日本的发源地在云南省”等种种推论进行论证。
此后,日本人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的少数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到彝族、哈尼族、傣族(西双版纳)诸族等多种说法,甚而扩展到“佤族说”以及哈尼族支系的“爱尼人说”。
中村康平说,在日本学术界也众说纷纭,观点不一,集中起来只有一点:在中国的云贵高原上居住的这些个少数民族,究竟哪一个才是今天日本大和民族的祖先?
“彝族说”的学者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大海,以求长生不老之药。遇大风,幸存者抵澶州(今日本九州)后成家业,由此成为岛上最早的日本民族。另据《史记》记载,秦王室的家庭属羌戎。羌戎经过历史迁徒,最后抵达西南,又成为今天云南彝族的祖先。
“彝族说”还认为,因为鸟越宪、佐佐木、渡部等专家到云南考察后发现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节”,类似日本的“孟兰盆节”,即日本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日本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山地民族之一。他们长期居住在青海、西藏的广大高寒草原地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但是,仍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在血缘和人种等诸方面,证明彝族曾经是日本的“祖先”。
在日本列岛,被称为“中国山”的山脉横贯本州西部,其余脉延伸到纪伊半岛的腹地京都、大阪、神户和奈良。纪伊半岛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最为集中的地方。半岛上每年的同一时节,当地人都与中国西南部的彝族共享着“火把节”的欢乐。
从其文化传播途径来看,长江上游(金沙江段)和长江支流的清水江,正是从滇川黔等彝族聚居区穿隙而过。那么,“火把节”习俗的源头,正好处于金沙江沿岸的云南北部(含滇东北)、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等三个重要的彝族聚居区,自然,“火把节”习俗也就和长江流域的赛龙舟等等民族传统节一样,经由长江沿岸,传到了日本列岛的九州,再经本州或四国,直抵纪伊半岛。
因为,从长江入海口到九州岛前沿的长崎仅460海里,到本州岛前沿的下关也仅为550海里。这一传播途径,比起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经由朝鲜半岛而辗转日本,都可以称得上是更加便利快捷。
由于受南方长江流域文化影响或相处在共同的文化圈内,一部分地域边缘民族如哈尼族、纳西族和白族等,也都有过“火把节”的习俗。如同哈尼、彝、壮、拉祜、朝鲜、日本等民族都有打秋千的习俗的一样。因此,“火把节”、“赛龙舟”、“打秋千”乃至任何一种习俗,都不足以成为某一地某一民族“祖先”的起码旁证。
另一派学说“哈尼族说”的学者们认为:“在七十年代,日本学者最先提出自己的祖先是哈尼族”。日本惊奇地发现,中国云南的哈尼族与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万物有灵”观念,特别是在诸神中,日本族最有权威的“日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烟(日神)”都为女性。
日本崇拜“谷神”并奉樱花为国花,哈尼族也崇拜“谷神”,并视樱桃树、樱桃花为神花。就“哈尼族说”而言,日本族最早的宗教习俗与哈尼族“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一样的。以“万物有灵”为核心,在日本族称之为神道,即崇拜自然现象如太阳、山脉、树木、水、岩石以及生殖的整个过程。这种“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其定义表现为“视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神灵的化身”。
值得提出的是哈尼族和日本族早期“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在整个世界和整个中国大陆各民族中都具有普遍性。按照习惯,中国北方部族的灵魂意识,总是和天上有所联系,中国南方部族的灵魂意识,又总是和地下有着联系。因此,在南方的农耕社会广泛流行的是地母信仰和多神教世界。这样,哈尼族和日本最有权威的日神都同样为女性就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相同点。
在日本早期社会的重要特征中,有着以女权(母系)为社会基础的鲜明特征。日本《古事记》传说中,日本的皇族祖先就是“太阳女神”。公元三世纪的中国史书《晋书》中记载,日本“女王国”在部落中享有霸权,这种母系制度,应该是日本神话中“皇族是太阳女神的后代”的一种现实的表现。
在人类的父系氏族社会尚未从母系氏族社会崛起之前,世界上许多的民族都在崇拜女神。中国道教的神仙当中,女神占有重要的位置,古印度教的诸神,古希腊神话,以及从标志出身血缘关系的姬、姜、赢、姚、晏等中国先秦早期的诸姓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过去的母系氏族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所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对“女神”的崇拜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基本特征。
在“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中,哈尼族和日本大和族又都在同时崇拜“谷神”。在传说中,日本的太阳女神曾在天上的稻田中任职播种,并将一些种子给了天皇的后裔去种植,日本神道的第一神社——伊势神宫,将天照大神和丰收大神在内、外宫集中供奉,说明日本人已经看到了这二位大神的必然联系。
还有一种是“傣族说”,这主要是鸟越宪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学者的见解。他们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以及稻米文化、饮食文化等特点和风俗习惯的共性,提出了“日本人的发源地是云南”的假说。对于泰国西北部的傣族和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鸟越宪教授的新说认为:“对被认为是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的少数民族进行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在所有婴儿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时,也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发现了胎斑。”
鸟越宪认为:“胎斑说”已从体质方面证明了我的假说,西欧人命名的“胎斑”如果很早就在云南和泰国内地进行实地调查,那么也许可以叫做云南斑。所谓“胎斑”,是指在婴儿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肤出现的青色斑纹。原因是在皮肤真皮上有黑色素细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自然,鉴定某一人种的“根源”,仅从皮肤中的色素细胞定论并不足取。然而,鸟越宪还从血液分析中得出力论:“在西日本(九州、本州地区)有许多人的血型是A型,这一点同云南和泰国内地相同。”
中村康平说,中国的北方汉人属于东亚蒙古人种,其体质特征介于北方蒙古人种和南方蒙古人种之间。而属阿尔泰语系的日本人则是蒙古人种的东西类型,这一人种类型既有蒙古人种胎斑的类似性,又有蒙古人种血型多为A型的特点。早年,鸟越宪也曾根据胎斑,多次强调了日本族和蒙古人种的类似性,并主张大陆北方是日本人的发源地之一。但是,蒙古人虽有胎斑,却因为是游牧民族而不种植稻谷而成不了日本大和民族的“祖先”。
近年来,日本的考古学者发现,大和的佐咪田古坟中出土的一件房屋纹饰镜,画面上亦有干栏式住宅,而西双版纳傣族的这种干栏式建筑,至今仍散见于日本部分地区。此外,日本平安时代盛行赘婚,就是今天的日本现代社会也还遗留有这种上门婚的习俗,这与西双版纳的婚俗,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亚热带地区,因为炎热和潮湿多雨,干拦式建筑较为普遍。这种建筑民居南起菲律宾巴拉干人,泰国泰族,中国云南的傣、哈尼族,以及海南黎族,多为干栏式高架住房。至于赘婿婚,除西双版纳傣族外,泰国农村社会和中国云南滇南哈尼族多有赘婚习俗。
中村康平最后归纳说,比较起来,日本社会人类学教授荻原秀三郎的观点其实更具有合理的远见性。荻原秀三郎认为:“研究日本文化不限于一国的民俗中兜圈子。”因此,他研究的出发点不是为本民族找祖先,而是将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出发点,放在了中国沿海和南方一些主体民族各种文化的研究中。
早在七十年代“云南热”开始之时,荻原秀三郎曾多次从朝鲜半岛到泰国西北部乃至印尼的巴厘岛各少数民族中进行了调查。八十年代,他开始到中国广西武鸣县的壮族聚居区,而后又根据“倭人起源于云南”新说而到云贵高原。1981年春,他经海南岛后再度进入云南,到各少数民族村落中进行察访。
他说:“过去一直认为纯属日本固有的民俗,在这些地方却不乏其例”。如日本在春秋特定的日子里,男女有对歌习俗,特别在日本关东筑波山一带更为明显。但荻原秀三郎发现,除云南哈尼、彝、傣、佤、白、纳西等族有此习俗外,台湾高山族、海南黎族、广西壮族、湖南苗族、贵州苗、侗、布依等族,云南屏边苗族,都同样盛行对歌相恋的习俗。
这些人类社会中历史文化的共性,进一步启发了荻原秀三郎教授:“如果不把周围民族特别是中国华东到西南地区民族的习俗弄清,对倭人的研究总会使人觉得立论下得不够。”
日本列岛由于其岛国所固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外来的海洋文化是构成日本乡土文化的重要来源,漂洋而来的各种民族的不同风俗与日本当地居民的不断融合,形成了今天日本列岛的人种、风俗和现有的文化。
日本民族这种复合文化是从朝鲜半岛、东西伯利亚、中国南方以至西南的云南,再到缅甸、泰国、印度阿萨姆地区、印尼、菲律宾各个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产生和培育起来的,既有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为代表的水文化,又有云南楚雄彝族为代表的火文化的因子,从而成就了十分和谐、相融的“水火文化”。在如此广大的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单一的民族来确定谁是日本人祖先的唯一来源是不恰当的。
当年,中村康平曾是这个研究群体中的一员。正是因为如此,中村康平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现状,他是持“复合文化说”立场的,反对把复杂的社会现状归结为单一的社会原因。所以,他放弃了对日本人起源的研究项目,将自己的研究主题放在了日本战国时期的文化历史上。
中村康平把这种日本自平安、镰仓、室町时代以来,经过短暂的安土桃山时代,在江户时期达到顶点的日本后中世纪的文化归结为日本的“武士文化”,认为正是那一时期特有的日本武士文化,才推动了日本历史的向前发展,又导致了当年日本在德川家康手里的最终统一。
中村康平对此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研究文章,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大众讲座,来宣传推介这种当时还争议颇大的日本武士文化。
想不到在美国,对日本战国时代的安土桃山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们如此之多,很长时间里,从美国、加拿大、南美各国向中村康平先生登门求教,指点,要求亲赴日本进行文化考察和现场研究的人们络绎不绝。
中村先生不仅要不停的举办一期又一期的日本文化讲座,还要亲自组团、率团奔赴日本,为这些对日本现代文化和战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们,包括学者、商人、军人、各个领域的人们甚至家庭妇女们,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同时指点选购日本现代工艺品和具有战国时代风格情趣的各种文化纪念品,包括日本的和服、绘画、浮世绘、手工艺品、以及仿制的日本古代的铠甲、头盔、做工精致的太刀和短刀(肋差),当然也包括品尝日本像工艺品一样美丽夺目的和式饭菜、饮别有风味的清酒、睡和式屋的榻榻米、在露天的大自然里泡温泉浴。
由于这个传播日本传统文化的工作量越来越大,所以使中村康平应接不暇,越来越多的冲击了他原来的本职工作。而且这一行当的专业知识性极强,凡是前来参加这项活动的人们,都点名要求中村康平先生亲自代团担任现场讲解,就连要买个战国时代或仿战国时代的纪念品、手工艺品,都要中村先生帮助拿主意,帮助鉴别真伪。所以,没有他人可以请来替代,他只好辞去了在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工作,在伯克利校园区内开办了一家日本文化推展中心,从组织赴日本文化旅游,销售文化产品上赚取丰厚的利润,成为了一个专职的文化商人。
好在这个行当收入很丰厚,远远超过了他在东亚研究所时的收入,同时又不是总在忙碌,在忙上一段之后必然要闲上一段时间。中村先生乐得在美国与日本之间穿梭往来,忙碌不停,这一晃就是一二十年过去了,经历了越战时期以后,大批的美国人对日本的好奇心高潮逐渐过去了。
只是前些年的一直在海外忙碌,中村康平把自己的终身大事也耽误了,他从来没有结过婚。在美国,习惯了自己本民族温柔顺从的女人的日本男人,很难与有着强烈女权思想的美国白种女人结婚,组成家庭。在日本京都的家里,中村康平的父母早就都过世了,他们中村家只留下了一个老姐姐——中村雅子,在主理家族的株式会社。
中村康平的姐姐同样是瘦高的身材,五十出头,同样也没有结婚成家,固执地与在太平洋彼岸的这位弟弟相依为命。大和族士族的家庭就是奇怪,与世俗的家庭不同,他们宁可自己清高孤傲的独自生活,也不宵与周边世俗的社会及粗俗的下层民众融为一体。
同样与这位弟弟相同,中村雅子女士在日本京都闹市商业区的新前门、古前门一带的古董街上,开有一间面积不算小的古董店,售卖与战国——武士文化有关的一切古董和现代仿古董商品。在那条古董街上,到处坐落散布着发源于明治时代早期的毫不起眼的小古董店。
身材粗壮偏矮的小野寺先生就是中村康平在东亚研究所那个位置的继任者,他出身平民,理所当然代表日本史学界中的大众观点,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皇权主义的拥护者。但是小野寺先生又是修养良好的知识分子,他拥护这一派的观点很有理性,从没有到疯狂、激烈辩论的地步,所以,小野寺先生与中村康平先生的历史观虽然是论点不尽相同,争执不少,但日本人不讲“内斗”,在日本人的群体中也几乎没有出现过“内斗”,这并不妨碍他们两个人成为最好的朋友。
当初,在中村康平退任的时候,正是中村康平极力向东亚研究所热诚推荐具有平民激进思想和另一派日本史学观点的小野寺先生。伯克利东亚研究所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们欣赏的也正是这一点,欢迎有不同学派的观点进驻到东亚研究所。
反过来,小野寺先生投桃报李,也不时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为中村康平以商业活动为目的的战国——武士文化圈介绍客源,推荐一批批喜好日本文化的美国人赴日本旅游和进行日本文化古董和现代商品的选购活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