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夏变夷中原文明百越开拓史
- 旅游常识
- 用户投稿
- 2024-01-27 18:08:55
东南亚,是指东南亚(SEA)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又叫马来半岛。本区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具有湿热气候,并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是本区与周边其他区域的根本差异。狭义的东南亚为中国之南的亚洲,从地理文化角度,广义的东南亚还应包含五岭以南的中国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地,即楚国之南的百越之地。
五岭由西到东(三个在湘桂间),指
越城岭(湘桂间)、都庞岭(湘桂间)、萌渚岭(湘桂间)、骑田岭(湖南郴州市南部)、大庾岭(在赣粤间,腹地在江西
大庾县
),横亘在湖南、两广、江西之间。地处广西、湖南、广东、江西四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
长江
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在古代长江以南的地方被中原称为“蛮夷之地”。古代的统治者总是利用五岭作为划分行政区界的地物标志,所以五岭也是诸省区的边缘。五岭山脉以南的地区称作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提及到
岭南
一词(指南岭之南),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则并不包括在内。
东南亚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泰族,缅族,白族,京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华5000年历史中,中原文明逐步对南方百越之地进行开拓。民族融合,永远伴随血与火的战争。且听我一一道来。
1、秦平百越之战。
发生地: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越南。
战争结果:百越战败,秦朝统一天下。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平均一路10万,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出兵当年就攻下闽浙随即在此地设置了闽中郡。在秦统一岭南的战争中,第一阶段就很快打下广东地区,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力。而在广西则打了六年之久,并且是以“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代价才能统一广西及越南地区。秦军南伐岭南之初即占领番禺一带的广东地区并留军驻守,另外30万秦军西赴广西地区与当地的百越作战,主将屠睢之后中伏身亡。前214年,秦始皇任命任嚣为主将和赵佗继续进攻广西地区的西瓯、骆越各部落,同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整个岭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
2、汉平南越之战。汉平南越之战是中国西汉时期,汉灭南越(今广东,广西,海南,越南北、中部地区)的战争。
发生地:广东、广西、海南、越南。
战争结果:南越战败,汉朝统一南越国。
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一共历经五任国王,享国九十三年。秦末,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南粤国),定都番禺。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南越国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丞相吕嘉发动叛乱,杀死南越王赵兴,立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刘彻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亡南越国。
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福建(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以下是战争经过: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遣安国少季出使南越国,前往告谕赵兴和樛太后,让他们比照汉朝的内诸侯前去长安朝拜汉武帝;同时命能言善辩的谏大夫终军和勇猛之人魏臣等辅助安国少季出使,卫尉路博德则率兵驻守在桂阳,以接应使者。由于樛太后是汉朝人,南越人多不信任樛太后。南越国实权掌握在以吕嘉为代表的大臣手中,樛太后受到朝野的孤立,害怕发生动乱危及自身,因此想依靠汉朝来保全自身,并多次劝说赵兴和群臣归属汉朝。与此同时透过使者致信汉武帝,请求比照汉朝的内诸侯,每隔三年去长安朝见汉武帝一次,并且撤除南越国与汉朝国界上的边关。汉武帝答应了樛太后的请求,赐给南越国丞相、内史、中尉及大傅等予官印,其余官职由南越国自置,这样意味着汉朝朝廷直接对南越国的高级官员进行任免。汉武帝还废除了南越国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蛮酷刑,跟汉朝的内诸侯一样执行汉朝法律。同时将派往南越国的使者留下来镇抚南越国,力求南越国的局势平稳。赵兴和樛太后接到汉武帝的谕旨后,马上准备行装,准备前往长安朝见汉武帝。
南越国的丞相吕嘉强烈反对南越国内属汉朝,多次劝谏赵兴,但是赵兴一直不听。这使到吕嘉产生了背叛的念头,多次托病拒绝会见汉朝使者,并且暗中与朝中大臣密谋,准备发动政变。吕嘉知道赵兴无意杀他,所以数月来都没有采取行动,而樛太后想杀吕嘉,又没有这样的能力。
汉武帝听说了吕嘉不服从赵兴,而赵兴和樛太后又无法控制吕嘉,派出的使者又胆怯无能;同时又认为赵兴和樛太后已经归附汉朝,唯独吕嘉作乱,不值得兴师动众,于是想派庄参率2,000人出使南越国。庄参不愿意,汉武帝改派韩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乐于前112年率2,000人前往南越国。当韩千秋和樛乐进入南越国之后,吕嘉等人终于发动政变。吕嘉向国人称,赵兴太年轻,樛太后是中原人,又与汉朝使者有奸情,一心想归属汉朝,想把先王留下的珍宝献给汉武帝,并且想把随从去长安的越人卖给汉人为奴,不顾意及南越国的社稷,只是顾及汉朝皇帝的恩宠。随后吕嘉和他弟弟领兵攻入王宫,杀死了赵兴、樛太后和汉朝的使者。
吕嘉杀死赵兴之后,立赵婴齐和南越族妻子所生的长子赵建德为新的南越王,并派人告知了南越国的诸侯苍梧王赵光及南越国属下的各郡县官员。这时韩千秋的军队进入南越国境内,攻下几个边境城镇。随后,南越人佯装不抵抗,并供给饮食,让韩千秋的军队顺利前进,在走到离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然发兵进攻韩千秋的军队,把他们全部消灭。吕嘉又让人把汉朝使者的符节用木匣装好,并附上一封假装向汉朝谢罪的信,置于汉越边境上,同时派兵在南越边境的各个要塞严加防守。汉武帝得知后,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抚恤战死者的亲属,一方面下达了出兵南越国的诏书。
前112年秋,汉武帝调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万人,兵分五路进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兵从桂阳(今广东省连州市)沿湟水(今广东省境内的连江)直下。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从豫章郡过横浦关沿浈水直下。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两个归降汉朝的南越人郑严和田甲分别为戈船将军和下厉将军,率兵从零陵(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北)出发,然后郑严的军队沿漓水直下,田甲的军队则直抵苍梧(今广西自治区梧州市)。第五路以驰义侯何遗利用巴蜀的罪人和夜郎的军队,直下牂柯江。但西南夷国家多不愿出兵,甚至且兰的君主还公然反抗,杀死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太守。五路军队的最终目标皆为南越国的都城番禺。与此同时,东越王余善也向汉武帝上书请战,并派兵8000人协助杨仆进攻南越国,但东越王的军队行至揭阳时,便借口遇上风浪而不再前进,还暗中派使者向南越国报信。
该年冬天,即前112年冬季,杨仆率领精兵,抢先攻下寻峡,然后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门(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内),缴获了南越国的战船和粮食,乘机向南推进,挫败南越国的先头部队,率领数万大军等候路博德的军队。路博德率领被赦的罪人,路途遥远,与杨仆会师时才到了一千多人,于是一同进军。杨仆率军队在前边,一直攻到番禺,赵建德和吕嘉都在城中固守。杨仆选择有利的地形,将军队驻扎在番禺的东南面,天黑之后,杨仆率兵攻进番禺城,放火烧城。而路博德则在城西北驻军,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闻路博德的威名,于是纷纷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时分,城中的南越国守军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投降。吕嘉和赵建德见形势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领几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询问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后,才知吕嘉和赵建德的去向,并派兵追捕他们。最后,赵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马苏弘擒获,而吕嘉被原南越国郎孙都擒获。为安抚南越,封建德为海常侯,吕嘉为临蔡侯,以此招降南越国其它权贵。
吕嘉和赵建德被擒之后,南越国属下各郡县包括苍梧王赵光,桂林郡监居翁,揭阳县令史定等皆不战而向汉朝投降。郑严和田甲的军队,以及何遗调动的夜郎军队还未到达,南越国已经被平定了。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93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消灭了。
当平定南越的捷报传给汉武帝时,汉武帝正在前去视察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东南)的途中,当时身处左邑县桐乡(今山西省闻喜县北),于是汉武帝在桐乡设立了闻喜县,吕嘉被汉军处死后将其首级呈送给汉武帝,当时汉武帝行至汲县新中乡(今河南省新乡市东),于是汉武帝又在新中乡设立了获嘉县。同年,赵建德也被处死,其首级高悬在汉朝皇宫的北阙上。其后汉武帝还在益州郡设立嶲唐(今云南省永平县西北)、不韦(今云南省保山市东北)两县,将吕嘉的子孙和宗族迁徙过去,以绝南越后患。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后,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次年,杨仆率军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属广东省)渡海,占领了海南岛。汉朝将其设为儋耳、珠崖两郡,和前面七郡同隶属于交州刺史部。
3、汉白之战,即明平云南之战。
发生地:云南。
战争结果:白族战败,明朝统一云南。
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势力退回蒙古草原,史称
北元。
当时北方除了元惠宗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
扩廓帖木儿
驻守甘肃
定西,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
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忠效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朱元璋
为实现国家统一,遣军攻灭元朝在云南残余势力的作战。从738年南诏国建国算起,到明朝统一云南的1382年,云南脱离中央王朝统治644年,就算从忽必烈统一云南的1253年算起,云南也脱离中央515年,这个时间是非常长久的。明朝为了同化云南,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其中大多数都是沐英首创。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等人领兵平定据有四川的明玉珍,并且劝降梁王未果。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梁王以昆明为其统治中心,仍奉元朝正朔,服从退据蒙古沙漠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的命令。土酋段氏则控制着大理一带,虽然直属北元政府管辖,但处于半独立状态,与梁王政权之间不时发生武装冲突。明太祖朱元璋欲以和平方式解决云南问题,曾多次派使者前往谈判,均被杀害,遂决定用武力统一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日,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人南征云南。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梁王获悉达里麻失守曲靖,乃逃往晋宁州(今云南晋城)忽纳砦,自缢而死[6]。二十三日,蓝玉、沐英率师进逼云南板桥,元右丞观甫保出降,遂占领云南。二十四日,蓝玉、沐英整军入昆明。平定云南以后,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其后乌撒各部发生复叛,均被官军镇压。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回朝,留沐英镇守云南。此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经理云南达260余年,直至明朝灭亡。
统一云南之后,朱元璋认识到了贵州的重要战略地位,这是明朝西南地区统治秩序的重要一环,一旦有变,明朝在西南的地位将摇摇欲坠,于是明朝想方设法加强对贵州的控制,其广设卫所,留兵戍守,整治驿道,増设驿站,加强汉化。这使得明朝中央在贵州的实力越来越强。
就此,贵州建省,直接管辖,贵州的稳定也直接稳定了云南。为了实现对云南的有效统治,明朝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流土结合,建立云南三司使的同时分封土司政权。据《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一书所引《土官底簿》记载,任用的各民族土官有77家。土官中有彝、白、回、傣、壮、纳西等少数民族,其中彝、白族最多。大量的土司稳定了当地的政权,虽然云南整体归属明朝统治,但是各土司管理各城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次,摧毁南诏历史典籍文字文化,全盘华夏化。新建了多所汉学学校,大力倡导儒学,使得云南各地的文庙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读书学习蔚然成风。
最后,大量的汉人移民。明朝向云南的移民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前后共有250万移民之多。一开始最早的移民是明朝征滇的30万大军,后来这些军人大多留在云南,参加屯垦。后来沐英的儿子沐春又移来30万南京人,加上当时征调来屯戍云南的军民,沐春移民不下50万。在云南移民的同时也将前大理政权的贵族迁移到内地。彻底消灭云南叛乱土壤。
元末,云南还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边疆省经历明朝300年的同化,云南最终被同化,今天云南依然是少数民族众多且聚居的省份,但是60?上是汉人,成为稳定的内地省份。
4、明平麓川之战。
发生地:云南,缅甸,越南。
战争结果:泰族战败,麓川王朝灭亡。
公元15世纪中期,麓川首领思任法向周边扩张,侵害到明朝对当地的统治及明朝设立的其他土司,因而遭到明朝出兵镇压,史称“三征麓川”。明征麓川之役,是明朝朝廷征伐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任发、思机发父子叛乱的四次战争。四次征讨分别发生於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明朝经过连年征战,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结束;期间连续发动数十万人的进攻,终于将麓川平定。
从13世纪麓川崛起到15世纪明朝派兵三征麓川的两百年间,是傣族社会经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始设土司制度,瑞丽江河谷一带的“勐卯果占璧”政权受封为麓川路。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扩张野心极强的思可法继任“勐卯王”,积极向四周出兵,征服周边领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政权”,并一度脱离了中央政府管理。至明朝,继任麓川主思伦法、思任法继续向四周扩张,甚至威胁到云南腹地,致使朝野震惊。
5、明缅之战。
发生地:缅甸,云南。
战争结果:双方战平。明朝保证了云南的统治。缅甸脱离明朝统治,但是缅甸王朝统治下的老挝,泰国等地独立。
从嘉靖到万历年间的明缅战争,前后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主要战场是在当时明朝的“西南极边之地”,这场战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古代中国同邻国之间持续时间较长的一场战争。明廷在云南外围以西、以南的极边之地设有六个宣慰司,即孟养宣慰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木邦宣慰司(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缅甸宣慰司(即缅甸阿瓦王朝,臣属于明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八百宣慰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区)、车里宣慰司(辖境相当于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宣慰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中部)。当时大明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则接受明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明朝版图最盛时几乎包括了今缅甸全境。
明嘉靖时缅甸地区的东吁王朝也积极统一缅甸、蚕食滇西边地土司领地、内侵明朝。莽应龙于公元1556年,即明嘉靖三十五年统领孟密。到了明神宗万历时,缅甸的东吁王朝强盛起来,四处征战扩张,兼并了今缅甸大部分地区。万历七年(1579年),缅军再次进攻孟养。于是,缅甸“尽并孟养地”。至此,孟密、木邦、孟养等大片土地都沦于东吁王朝统治之下。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缅军焚掠施甸(今云南施甸),进攻顺宁(今云南凤庆)、盏达(今云南盈江县莲花街),所到之处杀掠无算。缅甸军队在云南境内攻城掠地,杀人放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顺宁府境,窥视腾越、永昌、大理(今云南大理)、蒙化(今云南魏山)、景东(今云南景东)等地。因此万历十三年(1585年)冬,刘綎、邓子龙征缅,大败莽应里,“纠合诸夷,歃血威远营,”取得决定性胜利。刘铤清醒地认识到“疆宇虽已廓清,莽酋酋然肆大,若不亟加剿灭,终为祸根蔓延”。应乘胜进讨,“俟荡平之后,另图改土设流,平定之余,更宜筑关建堡,设大将旗鼓,以控制要冲,立诸司衙门而相为犄角。随行屯田之策以足食,而财可使富,保障坚于来形;又练土著之丁以足兵,而力可使强,边境几无患。……滇南之安,永保万世无虞矣。
明缅之战后缅甸连年为暹罗、得楞所攻,疲于奔命,缅自是为所弱,不复内犯。因中国出兵,缅甸好不容易取得的中南半岛霸主地位被削弱,暹罗也得以复国。莽应里从1584年到1593年连续五次发动侵略暹罗的战争都遭到失败,1593年后,暹罗军队开始反攻。缅甸南部白古王朝的孟族也起来反抗莽应里的统治,阿瓦、东吁、卑谬、良渊等地的封建领主,也纷纷宣告独立。东吁王朝的统治陷入危机,加之云南八关二堡二十四屯的设置,东吁王朝无力侵扰我云南边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