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迷人的猫却有最恐怖的蹭脸杀
- 旅游常识
- 用户投稿
- 2024-01-31 17:11:38
今天的文章来自狒狒大师,西哥。
一个热爱野外,一心想做动物保护,没想到被迫学习数学又学得巨棒棒的生态学大佬!
我们向他约稿写写云豹,他也就轻轻松松刷刷地写了5000字吧……
但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又一次刷新了我们对云豹的认知
嗯嗯,就是这么,话不多说,来了解一下这种美丽又神秘的大猫吧!
冬季的重庆终日阴冷,因此这午后难得的阳光格外珍贵。我倚在栏杆上,背后的山坡下,孩子们正围着戏水的企鹅欢呼。
在我的对面,“干干”正趴在木头上晒太阳,布满黑色云纹的茶色皮毛在阳光下灿烂夺目。
时不时地,它会满足地打个哈欠,把嘴张开到骇人的角度,露出两颗与它体型不符的夸张大牙。
不久大梦初醒的“球球”也从内舍走了出来,后脚刨地撒尿做完气味标记,便抬头看着树上的“干干”。
翻滚的“球球”,作者摄自重庆动物园
展区的玻璃阻隔了声音,但我想它们此时会闭着嘴喷着鼻子友好地彼此问候吧。
“干干”见到室友醒了,便头朝下地从树上爬下,用后脚挂住一棵横木,以倒挂金钟的姿势挥舞前掌招惹地上的“球球”;后者则立起来反击,随着身体的每一次伸展,背后的黑方块花纹全部展开。
在树枝间上下追逐了一段时间后,“干干”蹲坐回树顶,“球球”则对一棵桂树展开了无情的攻击——
抱着树干,龇牙咧嘴地用脸颊疯狂摩擦枝叶;随后躺倒在满地落叶上来回翻滚,并仰躺着用前掌继续撩拨可怜的桂树。
云豹下树,注意宽大的脚掌;作者摄自重庆动物园
“球球”和“干干”是生活在重庆动物园的两只雌性云豹,也是
中国大陆动物园最后两只云豹(此外在
台北
动物园还有一只德国来的雌性),甚至可能是云豹四川种群的最后一脉。
/微型剑齿虎/
云豹学名
Neofelisnebulosa,属名意为“新猫”,属下只有两种:
亚洲大陆的
云豹,还有2006年新独立的、分布于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
巽他云豹。
在所有叫“XX豹”的猫科中,只有它们和猎豹不属于豹属。
但与大猫咪猎豹不同,头体长仅1米、体重仅10-20kg的云豹与豹属的关系非常近,同为豹亚科(大猫亚科)的成员,可认为是
最小的大猫。
别看个子小,云豹可谓最与众不同的猫科(没有之一)。
它们的短腿、宽掌、长尾全为高度树栖而生,尤其是它的后脚踝可以旋转180度,可以紧紧抱住树干,因此云豹可以
头朝下下树(除它们外,只有亚洲的云猫和南美的长尾虎猫也有这项绝技,其余猫只能和您家主子一样倒退着蹭下来),也可以倒挂在树上静候猎物从下方经过然后飞扑上去。
云豹的大脚掌,图片来源见水印
等扑到猎物背上,云豹就要启用它的大杀器了——长达4.5厘米的上犬齿,并且后缘像刀锋般锐利。
按与头骨的比例,云豹拥有现存猫科中相对最长的上犬齿,并且侧扁,有如砍刀。
大多数猫科动物杀死大型猎物的方式,都是从腹面用短粗的上犬齿压住猎物喉部使其窒息;而又长又窄的上犬齿,更适合切割而非压迫。
说到这,您的脑海中恐怕已浮现出一种猫的图像——
没错,它就是猫科曾经的战力之王,“大象杀手”剑齿虎家族
;现在推测它们那两颗大牙是为了给巨型猎物放血而非将其窒息。
剑齿虎/《世界野生猫科动物》
被云豹捕杀的猎物伤口,也与其它猫科不同:
被虎豹捕杀的猎物,会在喉部留下两个犬齿按压的圆形洞口;
而被云豹捕杀的猎物,伤口出现在头部背面甚至后颈,推测它们的捕猎方式和剑齿虎类似,用大牙捅刺脊髓或切断动脉。
拥有巨大上犬齿的猫科动物;其中灰蓝色的都是已绝种的剑齿虎亚科的成员,可见云豹的上犬齿无论长度还是锋利程度都已达到剑齿虎家族的水平;数据引自PerChristiansen(2006)
无独有偶,云豹还有一项特征,也与剑齿虎异曲同工,那就是
巨大的口裂。
一般猫科动物,由于下颌骨末端的冠状突无法从颧弓脱出,因此嘴只能张开到约65度;
而云豹的冠状突较短,下颌骨可以完全从颧弓中脱出,上下颌可以张开到惊人的85度!
云豹打哈欠,注意嘴张开的夸张幅度,以及巨大的上犬齿。作者摄自重庆动物园
正是这近乎垂直的张嘴幅度,可以为上犬齿腾出足够开阔的攻击空间,不至于向下戳刺时被自己的下颌挡住。
只有完全依赖上颌攻击而非双颌压迫的猎手,才需要如此大的张嘴幅度。
云豹因此也被称为“微型剑齿虎”,但并不是说它和剑齿虎有很近的关系,只是二者趋同进化。
缩小到相同比例的云豹与美洲狮头骨的张嘴幅度的比较
云豹绝对是动静判若两猫。
明明长得
岁月静好乖巧伶俐,可一旦动起来就
张牙舞爪风度尽失
;
连猫科最擅长的卖萌杀——蹭脸蛋,都被它们演成了恐怖片。
由于云豹的颊腺极其发达,而且位置特殊,因此在用脸颊做气味标记时,它们不会像其它猫那样闭嘴眯眼软萌蹭,而是必须做出龇牙咧嘴的表情。
在蹭完脸后,还会紧接着在地上翻滚,留下更多的气味。
云豹龇牙咧嘴地用颊腺做气味标记/作者摄自重庆动物园
/渐成传说的草豹/
“我正走在山上,突然一个麂子就那么直冲我冲过来,我正奇怪呢,怎么这麂子不怕人,结果一看后面追着个豹子。”
“金钱豹?”
“不是,就是草豹;我们这边一般说豹子就是草豹。”
野象谷的晚上微风习习,大家在饭后闲聊。
“那个麂子一看逃不脱,就围着我跑;豹子也追着它转圈。结果麂子和豹子就这么绕着我转!”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我期望幸运之神有朝一日也会落到我头上。
“好多年前了。我就见过这么一次豹子。”食宿店老板最后略带遗憾地说。
2007年我来到西双版纳时,不管走到保护区周边的哪个村寨,问他们附近有什么动物时,一般都会回答“什么都有!麂子(赤麂)、马鹿(水鹿)、野猪、老象……”
而当问到有什么食肉动物时,则一般回答“只有草豹还能见到。”这里的
草豹就是云豹在当地的俗称。
猫盟在德宏拍摄到的云豹
猫盟在德宏拍摄到的云豹
有趣的是,虽然云豹的身体结构适合树冠活动,但
版纳各地人的经验都是云豹偏爱在草丛活动和捕猎。
每位向导都会给我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们与“草豹”林中相遇的趣事,这种种迹象让我误以为,云豹在中国的境遇还不算凶险——
但完全忽略了我正处在中国最富饶的栖息地之一,这儿也是中国野生动物的最后据点;也忽略了即使在十三年前的云南,师兄放置的自动相机也仅在两个保护区拍到云豹。
直到前几年,猫盟等机构在全国各地布置自动相机寻找云豹的踪迹,大家才意识到云豹在中国已南缩至
云南、西藏等边境地带,离彻底在中国绝迹仅差一步。
猫盟在德宏拍摄的云豹
猫盟拍摄到墨脱的云豹
一般认为云豹分布的北界是秦岭,但其实长江以北的云豹记录几乎没有可靠证据,很可能都是花斑金猫的误判(但现在连金猫自己都境况堪忧)。
即使曾经广布的长江以南,大范围的自动相机调查也再没找到其踪迹。
东南部云豹的最后一笔记录是2006年安徽的皖南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收治个体,西南除边境以外的最后一笔记录则来自2007年的四川宜宾,从此内地所有的“云豹”报道几乎全为豹猫误判。
云豹世界分布图(图层来自IUCN红皮书);数据尚未更新,现在中国境内已没有这么大的分布区了
在东南亚,云豹也因大量低地被开垦,而被迫退守最后的山区。
虽然云豹可以在高山灌丛出没,但不能长期脱离森林栖息。
猫盟曾推测,判断一个地区是否适宜云豹生存,一个重要指标是这里大树的丰度
:
一方面是因为云豹需要大树栖息;另一方面大树也是成熟林的重要指标,大树越多,生物多样性越高,猎物也就越多。
2016年拍到之前,西双版纳保护区也已有十年未见云豹踪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
中型食肉类解放效应
”(Mesopredatorrelease),在虎豹等顶级食肉类绝迹后,云豹、金猫等中型食肉类会因为压制因素消失而获得短期的喘息,数量增多,习性也随之改变:
比如云豹会从树上下来,更多地在地面活动,因为地面的可选猎物更多,移动也更快捷。
结合当地人对“草豹”的描述,版纳等地可能正处于这一阶段。但好景不长,若对灭绝虎豹的破坏因素放任不管,那么下一个灭绝的就是云豹这样的中型食肉类。
比如柬埔寨的东部平原,由于钢丝套泛滥,猎物锐减,老虎最先消失;但人们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保护措施,结果几年内花豹、豺、金猫、云豹一个接一个地绝迹。
在我国内地,我们可能也正在经历类似的浩劫。
北京师范大学冯利民博士在云南南滚河拍到的云豹
在南亚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云豹的情形似乎还不算太糟。这里的云豹以往认为是独立的亚种
N.n.macrosceloides,后经分子遗传学手段证明和亚洲大陆其它地区的云豹没什么不同。
印度阿萨姆邦的玛纳斯国家公园(ManasNationalPark)的云豹种群密度据估计达到4.7只/平方公里,为目前最高的记录。而尼泊尔甚至已着手准备云豹生态旅游(地点目前仍保密)。
云豹的凝视/作者摄自重庆动物园
云豹树栖、偏夜行,个子也不大,因此野外研究极难。
自动相机对云豹的拍摄率很低,低到难以通过数学模型给出靠谱的数量和栖息地选择的估计。
项圈追踪也受制于极低的捕获率和亚洲森林艰苦的追踪条件,目前仅有7只云豹的短期追踪数据。
1988年一只年轻雄性被捕于尼泊尔奇特旺国家公园(ChitwanNationalPark)附近,带上无线电项圈后在公园中野放,但才追踪了两周就被官方给禁了……
1999年5月和7月,一只雌性和一只雄性在泰国的考亚国家公园(KhaoYaiNationalPark)先后被带上无线电项圈,但分别仅被追踪了4个月和2个月。
这俩都有残疾,雌性瞎了一只眼,雄性断了一颗上犬齿,捕猎能力较低,没禁受住陷阱里小鸡的诱惑。
这也是为何陷阱周围全是云豹痕迹和自动相机照片,但15个月内仅有它俩被捉了的原因。
但即使这么点数据,也揭示出惊人的秘密。
有限的坐标点显示雌性云豹的活动范围至少有33.3平方公里,雄性更是达36.7平方公里;而泰国其它保护区里雄性花豹的活动范围也才18平方公里。
怪不得云豹的侦测率如此之低。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我国,云豹比花豹绝迹得还快——
因为它们需要的栖息地更大,质量更好。
此后,2000-2003年间,又有2雄2雌云豹在泰国的PhuKhieoWildlifeSanctuary被带上了无线电项圈,并且个个身强体壮;
它们分别被追踪了7-17个月,产生了迄今最好的活动数据:家域从22.9平方公里(年轻雌性)到45.1平方公里(成年雄性)。
更重要的是,其家域内约84、是郁闭森林。
健康云豹的满口牙齿,注意巨大犬齿和位于口腔后部的裂齿/作者摄自重庆动物园
/好好生娃,反对家暴!/
野外生活成迷,云豹在圈养环境中也好不到哪去。在动物园环境中,云豹是臭名昭著的
家暴狂魔。
如果贸然合笼,哪怕之前隔着笼网已经表现亲昵,在合笼后也可能突发家暴流血事件,甚至雄性将雌性咬死咬残。
后来发现,与其它猫科相比,作为树冠之王的云豹更依赖高度带来的安全感;
只有当它们随时可以俯瞰渺小的人类时,才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继而考虑一下生儿育女的事情。
当人们把栖架的高度升高到5米以上后,云豹的压力水平显著下降,家暴概率也降低了;并且
栖架越高,云豹的繁殖成功率也越高。
和其它猫科动物一样,圈养云豹喜欢呆在展区最高的地方/作者摄自重庆动物园
但即使这样,由于笼舍再大也终究有边界,只要雄云豹穷追猛打,雌云豹还是无处可逃。
因此大部分动物园采用了娃娃亲的饲养方式:从小就将没有亲缘关系的雌雄云豹一起饲养,终身不换伴侣;这样的云豹青梅竹马,长大后就繁殖没有任何问题了。
比如世界三大云豹繁育大户之一的英国HowlettsWildAnimalPark就一直在采用这种方式。
但这样的坏处是无法调换血缘。
重庆动物园的云豹。大猫摄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仅由18只建群者繁育而来的云豹北美圈养种群,另外两家云豹繁育大户,美国的史密森尼保护生物学研究所(SmithsonianConservationBiologyInstitute)和纳什维尔动物园(NashvilleZoo),开始研发人工授精技术。
1992年他们通过微创手术穿透肚皮,将一亿个精子直接注射进一只雌云豹双角子宫的尽头,成功诞下两只幼崽。
业界轰动,以为岌岌可危的云豹圈养种群终于有救。但此后整整23年,相同的操作再没成功过……
2015年史密森尼和泰国的绿山野生动物园(KhaoKheowOpenZoo)合作,终于发现了问题——
1992年那次是个特例,同样的用药量对于正常云豹来说太大了!于是他们更改了药量和注射精子量,再次成功诞下两只幼崽。
2017年更进一步,将史密斯尼冷冻一周的精子运至纳什维尔动物园,采用2015年的规程对一只雌性进行人工授精,成功诞下一只幼崽。
至此,理论上世界各地的圈养云豹都可借此技术实现血缘交流,减缓近交衰退。
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史密森尼保护生物学研究所下属的动物园)中的云豹;当时已傍晚,我站在二层平台俯拍;笼网之所以这么碍眼,是因为之前可以被相机虚化的细网被云豹啃断了,只好都换成粗笼网;注意它的大粗尾巴,国内动物园近年养过的大部分云豹都是秃尾巴,主要原因包括压力过大和通风不畅
傍晚的动物园是个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游人散尽,手机关机,便只有我和猫们。距离上一次来重庆,猫们的房间大变样。
云豹们从中间展区换到了左边,它们原先的住处给了豹猫三小只,最右边今天外放的也不是熟悉的大公金猫,而是新来的小母金猫。
“球球”这次的敌人是海芋;“干干”喝完水后,则站在玻璃边的横木上望着外面的夕阳,它也和“球球”一样长出了肚腩,不再“瘦成干”了——
它也老了。
截止至2016年底,国际动物园谱系中共记录有398只云豹,生活在93家动物园。
但随着成都动物园的网红大胖、皖南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老云豹和台北动物园的“云新”奶奶相继离世,国内圈养云豹的历史快走到尽头了。
皖南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的云豹,图片来自该救助中心
但至少,国际动物园界,为了保住云豹的圈养种群,已尽了最大的努力。
那么野生种群呢?
西双版纳、墨脱、铜壁关、南滚河
……
它们会成为云豹在中国活过的最后记忆,还是东山再起的重生之地,取决于我们每个人。
可我们对于云豹,依旧一无所知。
不知道它们喜欢什么样的生境、数量多少、为什么数量如此锐减、该用什么方法去准确地了解它们的需求——
甚至,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有效地保护。
唯一知道的,只有“
”:
尽力维护好它原有的状态吧——保住中国最后的热带成熟森林及其中的完整食物链。
“要善待我啊!”
最迷人的猫,却有最恐怖的蹭脸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