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攻略 > 茶马古道那一片陪时光老去的普洱茶

茶马古道那一片陪时光老去的普洱茶

在线车评王若淳·文

茶马古道

传来远行的马铃声

德钦弦子还在诉说

康巴儿女的往事

漫漫荒草

怎能淹没

那柯里古道上

情人缠绵的相思梦

7月末的云南已是秋高气爽、云淡多雨的季节。

因缘际会,此次跟随2021宝马中国文化之旅,从北京飞往普洱需在昆明转机。短暂停留之后,50分钟还来不及欣赏机舱外的美景便已降落在普洱思茅机场。

为什么选择普洱启程?

今年是“BMW中国文化之旅”15周年。

2021“BMW中国文化之旅”的主题是“探古滇苍海,多元一体的精神家园”,以东西两条线路、六大文化主题,对云南省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深度探访。但如果你对普洱的印象只是因为茶,那就大错特错了。

起源于普洱,还有一条这样一条具有悠悠近2000年历史沧桑的古道,一度延伸到东南亚以及南亚,不仅见证了普洱茶贸易的盛衰,更推进了古远的民间国际贸易,这就是与丝绸之路重合的一段——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普洱,历史上长期为府、道、专署治地,是思普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明、清以来,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产加工集散的茶,称普洱茶,香飘千年岁月。

2007年,思茅市改名普洱市,距今,也刚好15年的历史,和“BMW中国文化之旅”同岁。

听闻茶马古道最先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普洱茶马古道在思茅区境内称为斑鸠坡茶马古道,也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里程最长,沿途风景最好的一段,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条流淌的茶马文化长河”,“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

因着这样的思路,也让此次车队一行云南探访邂逅了更加原生态的高原风光。触目可及的绿,温润多雨的天气,在广阔而舒缓的高原上,铺展开重叠的远山,任由绿油油的云涛,静静漂荡在其间,若隐若现。

从普洱市区出发,会途经那柯里。这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流行的《马帮情歌》也诞生于此。“那柯里”原名“马哭里”,说为傣语发音,“那”为田,“柯”为桥,“里”为好,那柯里的意思是说该村小桥流水,沃土肥田,是理想的宜居胜地。

在驱车在前往宁洱县参观贡茶制作途中,那些古茶树,成林成片,依着陡峭山势不规则地分布,掩映于逶迤崇山,与周边各种花木共生,记录下年轮的岁月。

大风吹过,似乎还依稀可以看到马蹄的印痕。

茶马古道那一片陪时光老去的普洱茶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商道。而因着茶马古道,也让普洱茶在几近湮灭的历史尘烟中,飘出了文化的茶香。

往事越千年。这条古道记载了千万个故事,也记载了一个历史。

在这样的历史里,我喜欢并赞同宝马这样的文化之旅,作为宝马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15年间,“BMW中国文化之旅”以不一样的视角,发挥品牌独有的影响力,“联结”各种社会资源,搭建了“政府-市场-民间-学者-媒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系,让“非遗走近现代生活”,从三个维度树立了行业标杆。

而这种无缝连接的探索搭建“授人以渔”的可持续赋能模式,在这个愈来愈浮躁的社会中,无疑可贵而重要。

制茶传承千年的“风物匠心”

普洱茶美名远扬,当然离不开马帮——茶马古道上讨生活的汉子们。

马帮作为近代云南的主要运输工具,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和1935年滇缅公路通车以前,云南境内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所有货物的长短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即便是在两条交通干线开通以后,云南除交通干线以外的其他地区,主要交通工具仍是马。

而茶作为马帮主要驮运的贵重之物,历史上的普洱茶产于普洱辖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思茅厅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这六大古茶山至今犹存,有的还在生产普洱茶。此外,江外勐海、澜沧,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

至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迈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万亩古茶园。这些地方,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成散茶,蒸压成紧茶用笋叶和竹箩包装,经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西藏和东南亚诸国。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办贡茶事宜。

一杯浓浓的普洱茶,从袅袅的雾气中,好像还能听见远处传来叮当的铜铃声,依稀看见崎岖山路上,风尘仆仆,面容黝黑的马帮人,陈风沐雨,晨雾露宿,淡淡茶香伴随马蹄声渐行渐远......

唐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追溯历史长河,在一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前,在黄河流域的腹地中原地区,夏商周三大王朝夺地封侯的岁月,在澜沧江流域的“濮蛮”部落,古濮人的先民已经学会种茶、制茶、品茶,享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直到今天,昌宁境内的茶马古道上,还能找到镌刻在青石板上的千年马蹄印。那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的人吼马嘶声,正成为史书中的一朵昙花。马帮盛行的岁月,赶马的汉子远的去过拉萨、密支那,近的也去过大理、昆明、瓦城等地,他们身上流淌着真正茶乡男人的血,拥有一往直前的勇气和无比坚强的意志。

思绪纷飞中,顷刻便到了贡茶制地宁洱县。途中经遇许多茶林,雨中的几百年的古茶树刚褪去新芽,只见茶林四周被山包围,远处高高的山坡上是彝族三三两两的房屋。一排排低矮的茶树,生长在茶农触手可及的地方,沿着山势,层叠铺展。时不时映入眼帘的是熟络采茶的身着少数民族装束,身材瘦小肤色黝黑的当地女人。

接近树梢的地方,枝细桠弱,她们专注而轻巧地采叶儿收叶儿,就在一采一收间,胸前吊挂的竹筐,不一会儿便溢出了满满的茶香。

在这样旅途中,我当然是不睡觉的,因为我的眼睛要留来读山读茶读断砖残壁,如果不认真查阅,很多细节便会忽略过去,也就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前,这一带尚属南蛮之地,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发现野生茶树,并将它的枝和叶,用来品茶,喝茶,吃茶。

在普洱贡茶非遗传承人李兴昌老师的介绍下,他从普洱茶起源演化,种植生产、烹制品鉴等不同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有关普洱贡茶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体验采茶、品茶、揉茶、踩茶等乐趣。

在制茶人的手里,一片片或重或轻的普洱茶随着茶水升腾,橙黄透亮的茶汤入口,涩重而苦淡,混合张扬的香气和醇厚的回甘随后从舌底涌出,瞬间使人暂时忘却喧闹的都市,沉浸在苍山洱海的宁静之中。

在采茶人员的引导下,我们爬上二层楼,开始揉茶,炒茶。紧接着去了重要的紧压车间参观,前面是两个过秤和接料的工人,一个把过好秤的茶菁装入一个有模具的铁桶内,另外一个把一个布袋子套在铁桶上,翻转过来,撤掉铁桶,然后像拧麻花一样把布袋子拧紧,压成一个饼形交到最后一道程序的员工手中,这样一个紧压饼就做好了。

随之我们进入烘干房,烤箱里一层一层的码放着已成形的紧压茶,而这样的茶饼,他们介绍一般需要一天左右才可以把水份控制到百分之十左右,才能进行下一步包装,否则极易霉变。

人老了,经验就会丰富,路老了,就会形成积淀,这就是历史。朝代更迭,与这样一条古道比起来,也不过是匆匆过客。然而,一批又一批的背包客和专家学者源源不绝远道而来,只为一睹这绝地风光和塞外风情,去追寻那马帮留下的长长的蹄印和那段辉煌难忘的历史。

或许,这就是非遗走近生活传承的意义。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地位,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当我们保护并精心管理文化遗产时,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BMW作为豪华品牌,借助于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扶持传承人为核心,激活公众和市场为支撑,并来引起社会关注和调动中国最优质的相关资源(例如清华美院、SHOKAY)等,共同推动系统化地解决非遗“传承难”和“活化难”的困境,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播。

天色渐晚,要离开宁洱,天一直在下雨。如今的茶马古道,不仅留印着青石板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还有传承。临别,在拉祜族老人悠扬的笛声里,我请李兴昌大师对普洱茶用一句话做结,他用南方独特的普通话口音告诉我普洱茶界流行的一句话:普洱茶味苦性刻,越沉越香,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

正如越老的男人越有味儿,普洱茶也是唯一必须经历岁月洗礼沉淀,才能更多的绽放出茶香独到之美的一种茶。在一浮一沉之中,一人,一茶,我对此语品赏许久,竟不知不觉品出个中滋味更与谁说的沧桑来。

唯愿,也能做一片能陪时光慢慢老去的普洱茶,愈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