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强
- 旅游攻略
- 用户投稿
- 2023-12-18 12:46:22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在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公益讲坛2015年度大会上,有着近十年科普工作实践和观察经历的资深科普人马强,向大家讲述了四个科普人平凡又感动的小故事,分享了他对国内科学普及和教育的现状的深入见解与思考。今天,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科学传播的那些事儿吧。
科学传播是造船?
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清楚科学传播的概念,马强也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有一次马强去外地出差,当时负责接待他的一位先生询问他的单位,马强自豪的表明自己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该先生说道“你们中科院不是搞科学研究的吗?怎么还造船?”这个笑话让马强深深地意识到科学传播的概念还远没有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上生根发芽,科普人还任重道远。其实科学传播就是一般人说的科学普及,简称科普。
马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的都是法律,但是却在科学传播这个领域工作努力了将近十年之久,可以说,他见证了这些年中国科学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科普刚刚起步的年代,马强和同事们的职业是黯淡的。对于马强来说,一方面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科研主力军熠熠发光,而做科学传播是相对比较边缘的职业。再者,各个研究所各个机构对科学传播这个工作不是特别重视。这些困难都使得当年马强的工作举步维艰。
2004年马强承担第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即北京公众科学日,这个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的前身。在那个年代,活动的形式还比较单一,不是讲座就是参观。传播的渠道也相对比较匮乏,一方面是报纸,另外一方面是门户网站。而当时的门户网站并不看好这个活动,所以基本上传播渠道是死的。活动开始前一周,马强和同事们发现报名的人数竟然不足50人,这样惨淡的情况必然会在部分研究所产生负面的情绪,而负面情绪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使马强组织的活动“出师未捷身先死”。在百般无奈之下,马强和同事们主动出击,来到北京交通大学推销活动。由于活动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品牌,谈判双方博弈是很不对称的。当时学生会主席要求提供车,纵然马强他们经费不足,仍然坚持满足要求。后来又有一个学校提出中午管饭的问题,他们也做到了。就是在这种勉力支撑的情况下,北京公众科学日开始了。
北京公众科学日活动
发展到今天,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在今年中科院第十一届公众科学日上,中关村自动化所的现场人山人海。当时一个家长领着孩子参加活动,看到马强的工作牌时,他说了一句感动马强至深的话,“你们活动办得真好”。这一句话很简单,却让马强的内心感受到了巨大的温暖。因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被认可是工作能给予人的最大幸福。马强也一样,多年来勤勤恳恳的工作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份坚持终于给予了他回报。
这是马强分享的第一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坚守、坚持、付出总会有所收获。其实在我看来,科学传播活动何尝不是在造船,只不过科普人造的是一艘为人们指引方向的船,是一艘载着人们理想的船,是一艘有着长远效益的船。
老科学家的信仰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可爱又让人敬仰的老科学家。
2008年,马强认识了一位中国科学院的退休老太太,她就是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创立者。老太太向马强讲述了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经历。这个团有着非常严格的准入标准,无论你以前是多大的领导,有多么重要的学术成果,在学术圈是多么德高望重,都必须遵循演讲团的游戏规则,接受演讲团的培训,最终还要到听众之间试讲。正是因为这些严格的准入制度,才保证了每一个团员都是精兵强将。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点感动了马强。为了不给组织活动的单位添麻烦,团内的每个成员都签署了生死状,如果某一个团员在讲台上发生了意外则责任自负。从1997年到今年,18年来他们走过中国很多城市,尤其是中国西部很多偏远的地方,他们深入农村,深入了最基层。
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
老太太的讲述给了马强很大震撼,他想,老科学家们内心一定是有一个信仰的,那就是把科学的种子种在青少年的心中。他们的努力也许现在看不到什么结果,但是马强坚信在未来的十年或者二十年这些科学种子一定能在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不断发芽成长,最终结出硕果。这个果实就是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对科学的一种信仰。而这些老科学家们正是这些信仰的播种者。
通过这第二个故事,马强想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话就是不管我们以后从事一个什么样的行业,我们一定要在内心深处给自己的信仰留下一点点空间,因为它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榜样的力量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马强和一个外国人的交往。
在中科院的日子能让马强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老外。这不,去年是中国科学院和马普学会开展科研合作40周年,双方联合办了“科学隧道”展览。马强作为中科院具体对外联系人跟德国的皮特博士负责工作的对接。他们的初次见面是在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皮特先生风度翩翩,平易近人,有着洁白的牙齿。不仅很有气质,人还长得很帅。这是马强对他的第一印象。
不过,随着工作的深入,一方面由于语言有障碍,另一方面双方工作背景、工作流程特别是工作观念有些不同,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冲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争吵成为了邮件的主旋律,甚至有一次皮特直接发邮件到了马强院领导那里。马强一度觉得这个德国人没有什么人情味,甚至开始厌烦他的呆板,厌烦他的过度程序化。
皮特在工作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展览前的一周。皮特乘飞机到达北京后,没吃午饭而直奔活动现场,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将行李箱放回宾馆。他神采飞扬地为所有志愿者介绍活动,并亲自带着学生在现场进行讲解工作。这一刻,马强对他肃然起敬,这样敬业的品质看似平凡实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除此之外,皮特在整个展览布展的过程中都非常的严谨。让马强印象深刻的是在皮特现场指挥工人施工时,没有一点点垃圾,并且非常安静没有一丝杂声。甚至一个德国工人上洗手间的时候,都一定会把他的工具放在工具箱里摆放整齐。当时的马强对皮特先生竖起了大拇指,皮特先生只是说,这是他的工作。
这次经历让马强对皮特先生肃然起敬,也让他明白不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应该有榜样,这个榜样能够一直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梦想之花常开
在中科院的工作也让马强有机会接触到在常人看来比较怪异的人。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大学在北京念的中文系,毕业之后在北京做了两年语文老师,结果发现这不是他喜欢的工作,于是他又考取了公务员。两年的公务员生活让他发觉这个工作更加令人讨厌,于是他选择去美国读环境教育专业。归国后,他的身影遍及深圳、上海、广州,可是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放他的灵魂。
有一次去西双版纳植物园旅游,他对这个地方一见钟情。他留了下来,这里成为了他梦想开始的地方。白天研究一下环境教育,给各个游客讲植物知识,灌输环保理念;下班之后在植物园的小路上看看夕阳观观鸟;晚上则抬头看看灿烂的星空,回到自己办公室开始他喜欢的写作工作。他曾经跟马强说过,因为西双版纳这个地方雨特别多,晚上写作时,雨声就是他最好的陪伴。当然他在这个地方也收获了爱情。在一个喜欢的地方,既收获了工作也收获了爱情,马强相信这样的他是幸福的。
西双版纳植物园
这是马强分享的第四个故事,他
想告诉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心里一定要有梦想,因为追逐梦想是快乐的,即便近期实现不了,我们也可以离梦想更近一些,再近一些,直到实现它。
马强经历了近十年的科学传播生涯,十年在人生中不长也不短,但是它见证了马强最黄金的青春岁月。2013年中科院成立科学传播局,很多研究所设立专门的组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马强也发现,其实一些社会组织,一些公益机构甚至一些个人也在从事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发展让马强感受到科学传播已经被社会所认可,它不再是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边缘工作,而是有巨大的社会意义的,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
在“SELF格致论道”公益讲坛2015年度大会报告的最后,马强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不管我们以后从事一个什么样的职业,遇到挫折也好,遇到困难也好都要保持一颗追求幸福的心。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事自己想做的工作,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
“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公益讲坛,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SELF是Science,Education,Life,Future的缩写,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SELF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打造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融合创新、科学与人文关怀并存的公益演讲品牌。
登陆“SELF格致论道”官方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self.org.cn/
)。本期视频也将陆续在官网上推出,敬请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大象学校真离谱别骑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