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飙到98分真正的零差评谁都不舍得骂
- 旅游景点
- 用户投稿
- 2024-01-23 18:11:24
2015年诞生了一档读书节目。
节目设置并不花哨:
一架摄影机,一盏打光灯,两三工作人员。
作家梁文道揣一本书,边走边对着镜头侃侃而谈。
只有夜晚星辰,只在街头巷角,只谈经典著作。
这档节目一做就做了四年。
从第一季的9.5分到第四季的9.8分,在娱乐至死的大综艺时代它自有一股温润的力量。
它就是《一千零一夜》。
这档节目,你甚至可以不看屏幕,只需听。
梁文道的普通话有点夹生,声音也温温吞吞,但他所讲内容却包罗万象且妙趣丛生。
他讲书又不局限于书,他讲影视改编,也讲奇闻秘史。
时而令人感动非常,时而令人捧腹大笑。
一千零一个夜晚的期限还没到来,梁文道已讲了上百本书。
>>>谈《情人》
梁文道谈及《情人》这本书的角度十分奇特。
他先讲自恋。
在当代作家中,没有几个作家能像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书》作者)这般自恋。
她每一本书都写自己,写的皆是同一时期的事,同一件事又写成四五本书,但用不同写法。
一般作家喜欢在书里引述别人的话,但她喜欢引述自己。
朋友聚会,话题也是围绕她自己。她对别人讲什么,不感兴趣。她对别人怎么讲自己,很感兴趣。她要说的,也当然还是她自己。
这样的杜拉斯令人讨厌吗?不,恰恰相反。
1984年,70岁的杜拉斯写出《情人》,此时陪伴在她身边的是小他39岁的男人安德烈亚。
这个年轻的男人大学时参加杜拉斯的电影放映会,恰巧与杜拉斯邻座。
他情绪激动的向她表达对她过往作品的喜爱,并求得了杜拉斯的家庭住址。
此后五年,安德烈亚日日给杜拉斯写信,直到收到她的第一封回信:
你来巴黎找我吧,带上一瓶红酒。
至此,两人成为终生伴侣。
有趣的是,安德烈亚是一名同性恋。与此同时,他又疯狂爱慕着杜拉斯。
扬·安德烈亚和玛格丽特·杜拉斯(摄于1993年)
所以《情人》那段流传已久的开头虽然自恋,却也写得有理有据:
有一天,我已经老了。
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
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
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容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但《情人》的内核与份量又远非“自恋”二字这么简单。
不然不可能一出版就立刻成为畅销书,且获得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并于92年改编成同名电影。
这本书的故事脱胎于杜拉斯的15岁记忆,那时她居住于法属殖民地越南。
某日,在西贡的湄公河堤岸,她遇到了大他12岁的华裔富商东尼。
《情人》剧照
他着迷于她含苞待放的风情,她寻求他的物质回报,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情人》的看点不止近乎铺张的性爱场面描写,还有以两人为起点所辐射出白人家庭和中式家庭内况。
《情人》剧照
家中清贫,长兄吸毒性情残暴,母亲又多偏袒,二哥身体孱弱,作为家中老小的她通过卖淫接济家人。
家庭富庶,众人簇拥,实则毫无自我选择的余地,家庭规矩束缚着他,爱上这个小女孩是他压抑已久的情感释放。
这本是一个伤风败俗的故事,却被杜拉斯讲述的残忍又浪漫。
《情人》剧照
两人爱得深沉但也爱得绝望,相遇时就料到分别在劫难逃。
而这一世为一段情所伤,此生便再无痊愈的机会。
《情人》的结局之时,她已衰老,他打来电话,声音颤抖。
他对她说,和过去一样,他依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死。
《情人》剧照
>>>谈《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分析解构美国梦最好的一本巨著。
书中构建了一个物欲横流,大步向“钱”走,梦幻且畸态的美国社会。
上世纪20年代,这本书刚出版时基本卖不出去。
毕竟在当时人人发梦的美国,谁都不愿去挨这响亮的一耳光。
二战时期,美国政府为供士兵作休闲消遣,与出版社合作印刷大量书籍送往前线,其中就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
前线的士兵读后感动不已,甚至在寄托思愁的家书中也会提到那位了不起的盖茨比。
50年代以后,这本书声名渐隆,成了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遗憾的是,该书的作者
F·斯科特·菲兹杰拉德
此时已去世,他生前渴及的声誉也与他生死两别。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直言不讳地说:
菲兹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宏观上构建了一个时代,微观上则杂糅了他本人的一生经历。
这个经历与女人有关。
菲兹杰拉德一如盖茨比,爱上了物质且虚荣的女人。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要想得到这样女人的心只有把所有的物质捧到她眼前。
所以菲兹杰拉德为毫无文学性的杂志供稿,盖茨比触犯法律贩卖私酒。
两人皆用金钱装饰毫无把握的卑微,用物质为女人打造属于自己的堡垒。
但璀璨仅是一瞬,物质溃败,唯幻灭才是永恒。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在这本书的开头,盖茨比望着梦中人居住地方的那盏绿灯:
他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尽管离我很远,但我肯定他在发抖。我不由地朝海面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灯,什么也没有。
而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最后一句话,是菲兹杰拉德的墓志铭。
梦碎人亡之后,他和他都甘心被旧梦魇住。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那些个夜晚
梁文道的身份众多,作家、讲师、主持人、评论员等等。
他的阅读量惊人,一直保持着每天至少五六个小时的阅读习惯。
知识广博,上到经济政治,下到美食饮酒,他无一不涉猎,无一不知晓。
因此也被人拿了把柄,被嘲博而不精。
梁文道坦然接受,他讲
自己并非追求某一领域的绝对深度,重要的是一种“漂流性”,也就是能置身圈子之外,做出超乎现存利益关系的评论。
这一点在《一千零一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每本书,他的切入角度、解读方式都十分独到奇特。
他讲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不谈大众对其风月小资的既定形象,他谈里面暗含的战争表述。
他讲汤显祖的《牡丹亭》,先谈女子读后投湖自尽的奇闻趣事,再讲当时女子生存现状,最后落脚到《牡丹亭》为何风靡一时。
他讲金庸的《天龙八部》,先讲金庸控告江南使用他笔下人物创作小说,由此推及金庸对现代文化的构筑和深远影响。
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到余华的《活着》,从《国史大纲》到《英国大宪章》,从《伽利略传》到《费马大定理》,从《论语》到《老子》,这上百本书里,总有那么一本扯到观众的神经,令人产生阅读的冲动。
更难得的是,梁文道几乎不用晦涩的词藻,他讲的直白易懂,却意外的深刻。
最感染人的是他探讨的姿态,温谦的态度以及娓娓道来的从容。
那一刻我觉得他与普罗大众完全没有距离。
有位粉丝评价他,精准无比:
夜幕下,熙熙攘攘大街,他不急不缓地走,周围有人好奇驻足也有人无视走过,他始终旁若无人地讲书,仿佛在经典书本面前,所有噪杂嬉闹都势必退却,只身为观众构筑梦中的乌托邦。
这一千零一夜,他精心为国人选书,为大众阅读,不眠不休。
我想,他在等。
等到所有的奥秘都攥在了观众手里,他才肯谢幕......
(优酷可看~)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
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厦门有着大都市的繁华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