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下岗潮20年了很远又很近
- 旅游线路
- 用户投稿
- 2023-12-29 13:07:51
似乎唯独东北地区,我们总对这个曾经的优等生的一蹶不振耿耿于怀。
一个比肩《漫长的季节》的现实版本
93年长春女生小A已经选择当深圳人两年了,为了1.5万元的本科生入户补贴。迁户口的事情,一般人会比较慎重,但她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家乡是难以长居的,深圳是难以长留的,未来定居城市还是飘忽不定的,一会儿是成都、一会儿是杭州,或者其他一个小城,遂以利益为先。
对于2000年前后的东北国企下岗潮,她早就封印在记忆深处。尽可能摒弃对大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的思考,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人生必修课。她的爸妈都是国企下岗工人,但极少提那段历史,她自己更不会追问。
直到一部极其写实、直抵命运悲凉部分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横空出世。它以悬疑破案故事为引子,以1997年、1998年的东北国企工人下岗潮为历史大背景,用幽默口吻讲述了若干东北人近二十年跌宕苦闷、难以救赎的人生命运,看得许多人悲喜交加、感同身受。
图源: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人们似乎开始感兴趣一个并不算新的话题:
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在宏大的时代转型的冲击?
这也顺势打开了小A若隐若现的记忆库。
“说实话,这段历史真的蛮惨的。”小A一开口便奠定了基调,像深深叹出一口气。从上小学开始,小A有了关于生活和周边事物的感知,比如没有一点零花钱,但形成不了完整的叙事。到了中学阶段,她才真正有了叙事的能力,以往的记忆片段像一个个人,排成了整整齐齐的队伍。
“下岗潮之后,东北真的就很乱,时不时死个人大家都不感觉稀奇,如果现在在东北有人说‘我弄死你’,那是在放狠话,但是在那个时候就真有可能搞死你,然后凶手就去外地躲一阵子,还能再回来,还有好多人为了生计去当小姐的,或者把女儿卖去当‘小姐’的,警察都没法管。
我记得当时大家都很怕警察上门,现在肯定不怕的,但当时警察上门可能就是怀疑你做了坏事,带你回派出所问话,但进去了就很难正常出来。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的邻居就是因为被怀疑,在派出所待了几天,出来就疯了。”
打架斗殴、色情业泛滥、各阶层矛盾激化,这基本也是《漫长的季节》所演绎刻画的内容,但现实可能更残酷、麻木,缺乏足够的幽默加以调和。
吉林大学罗高鹏博士论文《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对东北三省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2011年的120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黑社会组织的成立时间在2000年前后,其中48.9、参与者是城市无业人员,其隐晦又笃定地认为经济体制转轨导致的
“大量社会闲散人员”“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产生和扩大提供了庞大的社会基础”。
小A在很长时间里挤满脑子的只有看见的和听见的负面社会现象,并默默等待它们沉进心底的最深处。她不敢问爸妈、与爸妈讨论分析那个历史转折点,这样起码能够消化一些并取得彼此的支持,她似乎很早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早熟,即视提起那段历史为揭疮疤的鲁莽行为。
“
因为你越了解那段时间有多难,你就越能理解当时一些人的选择。也许你爸妈当时也偷过东西、抢过东西甚至卖过身,但是现在挨过来了,你还问他们干什么?揭人家伤疤?那个时候破不了的案子多了去了,也有不少人为了生活做了坏事,我不觉得我父母有,但也不想知道有没有。”她说这段话,如平地一声雷。
下岗潮后家庭变迁十年记:难熬与逃离
从1993年到2002年底,东北制造业国企下岗人数达到409万,相当于1993年东北制造业员工数的75、占全国制造业国企下岗数的17
具体而论,各有各的境遇。一篇《转型期东北国有工业企业的下岗机制研究》的论文在2003年对吉林和辽宁的50个企业,2094名在职人员和916名离职人员的调研显示:
受过大专或以上教育的人下岗风险比大专教育以下的职工少50?党员下岗的风险只有非党员的40?干部被动下岗的风险为生产工人的7、检验、计量、分析等人员的下岗风险为生产工人的36、男性被动下岗的风险只有女性的70
企业职工下岗人员图源:百家号@东北的九月
自从没了国企“铁饭碗”后,和大部分下岗工人一样,小A的爸妈就过上了为生存、为育娃奋斗的注定充满动荡、窘迫的日子。
或许是一贯的性格,或许是对生活的逃避,小A的爸爸成了最低版本的“享乐主义者”,一直打零工,没有长远的打算,后来甚至做了保安这类“躺平”的工作。“干一天玩两天是他的理想生活。如果在深圳,他怕是就要变成三和大神了。”小A说。所幸爸爸让出家庭“主权”,开销也不大,过着低欲望生活。
小A的妈妈,则顶起了家庭的大半片天空。
“我妈算是比较有主见的,下岗后她找了不少零工,后来学了中医按摩,算是有了门手艺,一直干了十多年。”并且在紧要时刻,扮演关键的角色。“我记得当时长春小升初是有择校费的,你要想去最好的初中就得花一万块左右的择校费。我妈应该是咬咬牙把以前国企分给她的股票卖了,给我拿了一万块。”
当然,小A妈妈自然而然变成一个“武则天”式的妈妈。“我妈巨强势的,我上学时如果卷子和练习册错太多的话,都是会被撕掉的,然后我还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粘好、改好,第二天交给老师。反正我小时候真心觉得,惹我妈不开心了,我会被扫地出门。”
相较而言,黑龙江佳木斯人小B则幸运许多。在1999年,她家一家四口人果断举家迁往了杭州。小B的爸爸在1988年从佳木斯大学毕业,学的是重工业领域的专业,彼时毕业分配的工作仍让“很多人羡慕”,直到看到南方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那时候政策刚出,给的待遇还挺好,而且还解决子女上学问题。”
这一决定在当时并不容易做出。“我们克服全家人的阻力才出来的,把东北房子也卖了,没退路了,应该是最早一批出来的东北人。不像现在,东北人越来越多,那时南方没几个东北人。”小B说道。
尽管由于南方重工业基础缺乏,小B的爸爸在杭州的工作并不算顺利,比如由于环境治理、工厂外迁等各类因素,从一开始在杭州工作,后来一直在周边各市县奔波工作。但从小在杭州生活的小B和她的妹妹也基本被屏蔽在东北下岗潮的负面影响之外。“记忆中没有失业这码事,也没有亲戚们因为失业痛苦的记忆,我只在电视剧里看到过那波失业潮。”小B说。
90年代下岗潮来源:网络
小B一家显然是少数,而小A一家是多数。一篇《下岗职工生活状况十年变化调研——基于对吉林长春市的调查》的论文中,显示了作者在2012年对184位长春下岗工人的调研结果。其中,近90?调查对象是40—50岁的群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超75、结果如下:
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在72、其中1万—2万元的为39、2万—5万元和5万元以上的分别为25、8、比之2005年65、人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有所增长,但普遍困难,年支出在1.2万元以上的占比达到81、其中1.2万—2.4万的占比39、2.4万—3.6万的占比14、大于3.6万占比28、60.98、下岗职工在近半年是临时性就业;56、人认为社会地位下降,只有27.3、人对生活表示满意。
第二个十年:“躺平”的城市和千万外流东北人群像
所谓“共和国长子”进入漫长的经济衰退期,这构成一个具有史诗感、天然充满无数唏嘘和感人故事,可供多重诠释和延展的母题。《漫长的季节》这类愈加丰富、凸显的有关于东北下岗题材的文化影视作品、小A小B们的东北家庭变迁史,是它的子话题。
还有类似黑龙江煤炭重镇鹤岗市出现的城市发展停滞的现象。近日,小巴在黑龙江第三大城市齐齐哈尔调研,一位本地司机还说,很多年没有新建的商业综合体了,平时很火的万达广场,还是2015年前建的。
当然,另一方面则是“平均薪资四千多,二手房价五六千,新房价八千多,贵的一万二左右”。收入偏低,但与房价显然没有那么悬殊。随意走完两条街下来,看到的都是餐饮、娱乐、健康相关的小店,且实惠平价。东北城市的宜居度明显提高,这是过去发展的显著成果。
齐齐哈尔市客运枢纽
据吉林大学姜玉2017年的博士论文《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研究》,就东北内部而言,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从黑龙江向吉林和辽宁、吉林向辽宁的方向流动,呈现出内部省份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
还有如今全国各城市如星火燎原般的“东北人现象”,它很大程度代表了外流的东北人近十年的摸爬奋斗的结果,并且构成了如今人口流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地域群像。
2021年的“七普”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减少1101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646.39万人,吉林减少337.93万人,辽宁减少115.49万人,为人口流失最严重的三大省份;从1980年东北9.07、全国人口占比到2021年“七普”的6.98、甚至低于1949年的7.11
《东北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及其影响研究》还显示:2014年,东北人口主要流出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及广东,这四个地方合计占东北流出人口总数的68.2
到2021年的“七普”数据,排名前列的流出地山东、北京都超过100万人,此外多流向河北、天津、广东、上海、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地,人数在30万—60万人,流出范围更加广泛,以至于不少地方的人都产生东北人泛滥的感受。
那么,一个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在这些城市是什么样的角色和存在呢?
可以举两个典型的现象:小巴在北京、杭州工作了六七年,接触的不少类似小A和小B的东北工人二代,他们已经完全融入所在地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性格、语言等东北人的标志性特征渐不明显。而上个月,小巴去云南西双版纳州调研,当地也有一股浓浓的东北人味,但可能更加生猛。
一位哈尔滨司机刚从海南“杀”到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才一周时间,言语中流露出希望赶上西双版纳快速发展的机遇的意思。
在他看来,海南是一个发展成熟、但利益微薄之地,而西双版纳则百废待兴,欣欣向荣,属实勾人兴致。
无独有偶。在西双版纳网红景点、规模奇大的告庄夜市入口处,七八条中青年东北大汉各自拿着一张A4纸大小的摄影写真集,毫无生疏感地招揽不断涌入的女游客(在西双版纳穿傣族服饰拍组写真,是流行玩法)。有时候,他们还会大胆调侃个别性格活泼的女性,像极本地油子。
多位本地人说,告庄的东北人已经是一股商业垄断力量,大量写真馆、小吃摊都是他们的地盘。在附近的中高端楼盘,东北人也是购买主力。仿佛东北人深度地参与到西双版纳的发展进程中,并从中赚取了相当丰厚的利益。
一位本地出租车司机颇愤愤不平,他信当地人主流的信仰——小乘佛教,并认为信奉形成了友善、温和、与世无争的人文风貌,但东北人似乎带来了暴躁、激进、功利主义,以及一系列紧随经济快速发展的副产品。
小结
纵观全国各地区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见证了演绎激荡的商业神话的东部沿海诸省份,我们也迎来了中西部省份的加速崛起,武汉、长沙、合肥、郑州、成都、重庆、西安变得炙手可热,我们可能也释然了江西、贵州、宁夏、西藏、青海、广西等经济差生,但它们依然保持可观的奔跑姿势。
似乎唯独东北地区,我们总对这个曾经的优等生的一蹶不振耿耿于怀,东北三省的GDP占全国比重由1980年的13.9、降到2002年的9.9、彼时为下岗潮末期,到2022年是4.71、二十年寂寞。与此同时,关于东北经济的研究汗牛充栋,振兴口号一年一年重复着。
东北成为了一种尴尬而顽固的区域经济存在。
阜新发电厂图源:网络
而历史与现实的极致反差导致的更加曲折、动荡的群体命运,加之身上流淌的张扬的个性、标志性的语言风格注定使东北常常成为被回望者、被围观者以及被放大者,无可逃避。
毋庸置疑,人们非常希望这个长久困顿的地区和群体能够重新振兴和崛起,即使看起来显得急躁、草莽。而比之其他地区,它可以展现的独特之处在于:
置之死地可后生。
这个日子会远吗?这个问题抛给大家。值得一提,今年一季度,中俄双边贸易同比增长50.1、受益于地缘便利,吉林省GDP同比增速8.2、和西藏并列全国第一,黑龙江省同比增长5.1、辽宁省同比增长4.7、三地GDP增速罕见从一贯落后到领跑全国,勃发短暂青春。
最近,小A那位已经52岁的强势妈妈独自一人飞去深圳,不仅仅找女儿玩,也找小姐妹玩,她住在生活习惯更接近的小姐妹那儿,并不依赖女儿。她还喜欢到处跑,一点也不怕走丢,女儿觉得她胆子越来越大了。
从东北的城市到个人,仿佛也听见了那句“向前看,别回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我的西双版纳旅行文案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