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中的马原人生最可怕的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人
- 旅游知识
- 用户投稿
- 2024-01-01 12:40:40
这几天,《人物》杂志刊发的一篇《城堡中的马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作家马原给儿子马格打造了童话般的城堡,结果却间接使马格13岁便离开了人世。
马原是80年代著名的先锋派作家,同一时期的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在人生下半场,因一次不治而愈的疾病,让马原对疾情有了自己的心得,那就是,身体有恙,不用理会它,自然而然就会好。
这种观念也让他失去了马格。
2008年,55岁的马原被查出肺部长了一个肿瘤,他拒绝接受医院进一步治疗,而是选择换生活环境来对抗病情。
他从上海来到海南,在蓝天碧海间放松身心,舒适的海滨城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果然对他的病情有很大帮助,之前查出的肿瘤没有增长,反倒有好的趋势。
三年后,马原去西双版纳南糯山游玩时,顿时喜欢上了这里古朴天成的自然环境,漫山的树木、温润的气候,如同天然氧吧的清新,让马原一下有了心灵归属感。
他在南糯山买下2000多平米的地,用5、6年时间建起了“九路马堡”,红色的八角楼错落有致,如同一个城堡。
南糯山距离市区30公里,马原带着妻子李小花和儿子马格在城堡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在南糯山定居时,马原年近60,马格只有3岁。
如世外桃源般的南糯山,是马原的福地。他在这里不仅疾病神奇般地不治而愈,还找到了枯竭以久的创作灵感,接连出书。
用马原的话说,他在南糯山的生活,如获新生,是人生第二个一辈子,在自然的环抱中,内心有了归属。
60岁的马原,人生走过大半,历经沧桑与起伏,积累了厚重的人生经验,最终在山林自然间,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60岁的人生,本不该跟3岁的人生重叠起来。然而,他却将这种“安宁”,强加给了3岁的马格。
马格自小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城堡里,每天追鸡逗狗,和林中的蝴蝶做伴,听父亲讲童话。
看起来,他就生活在现实版《向往的生活》里,但来“九路马堡”的客人却发现,马格很多时候在发呆,无所事事地等待太阳落山。而且在山居寂静,有客人来时,马格会显得非常高兴。
很明显,马原喜欢的自然与宁静,马格并不见得喜欢,他只是没有更多的选择。
因为离市区远,不方便,也因为马原偏执地认为他的“桃花源”才是马格最佳生活环境,所以马格没上过幼儿园,小学、初中也上得断断续续。
和在城市生活,有小伙伴,接受正规教育的同龄孩子相比,马格显得格外天真质朴,像个小小孩。
他对外界的探索,全部都来源的于马原的教授。
这样并不是不好,只是和大部分孩子相比,马格的世界很小。
马原将自己的人生喜好加于马格身上,他这样规划着马格的人生:律师、医生、记者这些职业都不好,当个作家、茶农,没事时弄弄茶,能养活自己,又有乐趣,这才是完美的人生。
然而,他却并不记得儿子曾说过“这辈子都不想做茶农”的话,也忽略了儿子每天的孤独和无聊。
最让人痛惜的是,马原对疾病“自欺欺人”、“视而不见”的理论,也用在了马格身上。
马格上一年级时,学校常规体检发现,他心率明显过快,达130次每分钟,李小花想带儿子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结果马原不同意。
9岁时,马格去南京找哥哥马大湾玩,因为身体不适,马大湾带着他去医院检查,诊断为心脏二尖瓣膜闭锁不全,需要做微创手术,也遭到了马原的拒绝。
眼看着马格心脏问题越来越严重,李小花和朋友们轮番劝说马原,带孩子去医院治疗,马原却始终态度坚决,他对妻子说:“人生别走回头路……治不好的病,干嘛要费那些神呢。”
他认为心脏和脑部不能动,治,不如不治。
也许有自己“抗癌”经验垫底,马原认为马格的病,也会因“不去理会”而痊愈。
且不说侥幸并不能代替科学,即使是同一病症,不同的人,也会有个体差异,更何况年龄、体质、病种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马格的病在父亲偏执的坚持下,一拖再拖,终于在一天早晨倒地不起,生命定格在了13岁。
失去儿子后,马原说马格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是灿烂美好的。这样的话不知道是在安慰自己,还是在抚慰他人。
如果马格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亦或者母亲李小花在家庭中有话语权,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
“我的儿子还没活够!”李小花凄凉的声音包含了太多的不甘与伤痛,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马原很爱马格,他陪伴了儿子整个人生,然而这种爱细思极恐。
他说“九路马堡”是为马格建的,但没人觉得马格幸福。
他圈起一座城堡,主宰着城堡里的一切,安排布置着儿子的生活,不管他喜不喜欢。
在马原眼里,马格如同生活在童话里,过着无数人向往的日子,可却残忍地剥夺了儿子看世界的权利。
他认为心脏病不可治,顺其自然就好,却没问问儿子想不想活。
人生最可怕的,是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人。
之前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大意是丈夫每次都把他喜欢吃的鱼头让给妻子吃,直到很多年后才知道,妻子根本不喜欢吃鱼头,她喜欢吃的是鱼尾。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有着马原的影子,以爱之名,干扰着身边人的生活,剥夺着亲人选择的自由。
“我这都是为你好”,这句话让人反感的原因,就在于此。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世间连树叶都没有相同的两片,更何况是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爱好和追求,也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没必要,更没有权利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人生的终点相同,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最终活成了什么样子,而是经历了什么过程。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喜欢着自己的喜欢,这便是幸福的意义。
没有什么比被安排的人生更让人感到痛苦。
比起接受给予,选择的权利才更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